體育鍛煉有益健康,但堅持起來卻非易事,。研究人員發(fā)現(xiàn),,不想體育鍛煉其實是人類進化出的一種本能,。若想堅持鍛煉,,人們還是需要想辦法克服大腦的這種“惰性”。
美國《時代》周刊網站近日刊文介紹,運動具有促進睡眠和精神健康,、降低慢性病和過早死亡風險等益處,,但很多人的運動量卻遠遠不夠。為什么做一件好處多多又不難進行的事情就這么難,?研究人員發(fā)現(xiàn),,除身體狀況不允許、現(xiàn)代生活方式等因素外,,還有一個障礙:我們的大腦不希望我們鍛煉,。
在人類存在的大部分時間里,人們的生活必須依賴體力活動,,如尋找食物或種植農作物,。人類進化生物學家丹尼爾·利伯曼解釋說,人類進化到可以忍受高強度的活動,,但也傾向于在可能的情況下休息,,例如狩獵采集者不會出門慢跑來消耗多余的能量。
利伯曼說,,如今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再有太多活動,,但保存能量的進化本能仍然存在,因此不想體育鍛煉“是完全正常和自然的”,。
研究體育鍛煉的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副教授馬蒂厄·布瓦貢捷說,,人們總是傾向于選擇乘自動扶梯而不是走樓梯,這種本能并非不好,,只是現(xiàn)代生活給了人們太多機會讓人們屈服于對休息的偏好,,以至于“已經達到一個對健康不再有益的極端”。
如何克服大腦的這種“惰性”,?專家建議首先是建立信心,。研究表明,認為自己運動能力強的人更有可能堅持定期鍛煉,,因此可以從容易做的事情開始,,比如一開始每天只走幾分鐘,然后逐步加量,。
重新定義什么算作鍛煉也會有所幫助,。并不只有去健身房才算鍛煉,即使每天花幾分鐘做做家務也會有益身心,,重要的是要多活動,,并找到適合自己的活動方式。
專家還建議,,可以將運動與其他事情結合起來,,一舉兩得,。比如約朋友一起騎自行車,這樣運動的同時也是在社交,。把鍛煉和想要或需要做的事情結合起來,,可以使人更易忽視大腦中讓人躺在沙發(fā)上的想法。
(文章源自新華社)